英伟达CEO黄仁勋在2025年GTC大会(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)上的演讲,堪称一场面向未来的“AI宣言”。这场于2025年3月18日在加州圣何塞举行的演讲,不仅全面展示了英伟达在AI、计算架构、机器人、6G与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最新突破,也重新定义了AI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——从“工具”进化为“生产力主体”。
以下是黄仁勋演讲的核心要点梳理:
一、AI演进的四个阶段:迈向“物理AI”时代黄仁勋提出AI发展的演进路径:
- 感知AI(Perception AI):早期AI能“看”和“听”;
- 生成式AI(Generative AI):当前主流,能创作内容;
- 代理式AI(Agentic AI):未来1–2年,AI将具备自主决策与行动能力;
- 物理AI(Physical AI):AI驱动机器人,真正与物理世界交互——“通用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”。
“每家公司未来都将有两个工厂:一个生产产品,一个生产AI数学。”
二、Blackwell架构全面投产,性能飞跃
- Blackwell芯片已大规模投产,2025年全球四大云服务商采购360万片(2024年Hopper为130万片)。
- Grace Blackwell NVLink 72:单晶圆集成72颗GPU,实现1.4 EFLOPS(FP4)算力。
- 搭载新开源软件 Dynamo(“AI工厂操作系统”),Blackwell推理性能达Hopper的40倍。
三、下一代芯片路线图公布
| 架构 | 出货时间 | 关键特性 |
| Blackwell Ultra(GB300/B300) | 2025下半年 | 带宽×2,内存×1.5,LLM推理速度×11 |
| Vera Rubin | 2026下半年 | 首款自研CPU(Vera)+ 双GPU(Rubin),NVLink 144,性能×3.3(vs GB300) |
| Rubin Ultra NVL576 | 2027下半年 | 576 GPU互联,FP4算力达15 EFLOPS,性能×14 |
| Feynman | 2028年 | 以物理学家费曼命名,继续推进AI与科学计算融合 |
四、机器人与物理AI:GR00T N1 + Newton引擎
- 发布全球首款开源人形机器人基础模型:Isaac GR00T N1。
- 联合谷歌DeepMind与迪士尼开发开源物理仿真引擎 Newton,用于训练机器人理解物理规律。
- 现场展示机器人 Blue,由GR00T N1驱动,能与黄仁勋互动。
- 推进数字孪生工厂:富士康、卡特彼勒、强生、迪士尼等均在Omniverse中构建虚拟工厂训练机器人。
五、6G与量子计算:以“连接”为核心
- 6G:与诺基亚、T-Mobile、思科合作,推出 NVIDIA ARC AI原生6G平台,将AI计算下沉至基站边缘。
- 量子计算:发布 NVQlink 互联架构,实现GPU与量子处理器(QPU)直连,提升量子纠错效率,迈向百万量子比特时代。
六、AI基础设施与生态扩展
- 推出两款“AI时代个人计算机”:
- DGX Spark(类Mac Mini,GB10芯片)
- DGX Station(桌面级,GB300驱动)
- 开源 CUDA-X库 和 Dynamo,降低AI部署门槛。
- 与通用汽车深化合作,推出汽车安全AI平台 NVIDIA Halos,强调“每行代码都经过安全评估”。
七、宏观判断:AI算力需求被严重低估黄仁勋强调:
“AI算力需求很容易比我们一年前认为的高出100倍。摩尔定律已终结,加速计算是唯一出路。”
他预测:到2028年,全球数据中心资本支出将超1万亿美元。
总结:英伟达的“连接者”战略黄仁勋的演讲揭示了英伟达的终极野心——成为智能世界的“连接者”:
- 连接芯片与系统(Grace + Blackwell)
- 连接经典与量子计算(NVQlink)
- 连接虚拟与现实(Omniverse + 物理AI)
- 连接云与边缘(6G + AI基站)
正如他在演讲结尾所说:
“在‘超级碗’,每个人都是赢家——因为AI将赋能所有行业。”
这场演讲不仅是一次技术发布,更是一份面向2030年的新工业革命路线图。
附带视频: